中國鄉村污染現狀調查:浙江紹興出現多個癌癥村(3)
一個8歲的小姑娘在一個堆滿廢舊編織袋、骯臟的塑料加工小作坊院中,呼吸著濃濃的熔化塑料的刺鼻氣味兒,一邊玩一邊吃著零食。身旁是污物遍地、污水四溢的廢舊編織袋清洗、粉碎、熱熔“生產線”,院外是一洼泛著白色的污水……這是在“梨鄉水城”魏縣張二莊鎮留固村的一幕。據一名塑料加工作坊的工人講,在魏縣張二莊鎮及牙里鎮,這樣的小作坊不下幾百家。省環境執法監察局的執法人員用“泛濫”一詞形容該縣小塑料加工作坊數量之多、范圍之廣、發展之無序,指出其環境污染隱患非常嚴重。
日前,省環境執法監察局接到舉報稱,這里小塑料加工污染相當嚴重,群眾反映強烈。在這里,每一個收購點的門前、院內都堆著小山一樣的廢品:舊編織袋、舊汽車輪胎、舊電視機殼、舊洗衣機殼、舊塑料桶……滿載著廢舊塑料的運輸車輛來來往往。沿途空氣中或濃或淡地飄著燃燒塑料的刺鼻氣味兒。
據當地人介紹,僅位于牙里鎮及張二莊鎮就有廢舊塑料收購點3000多家。許多收購點是前店后廠,院內就是一個塑料加工作坊。每一個作坊的院內有一個排放廢氣的煙囪,院外有一個排放廢水的滲坑。家庭式的、以廢舊塑料收購與加工為業、在充滿刺激性異味的空氣中呼吸、伴著一個一個滲坑生活,似乎已成為當地人生產、生活的常態。
在當地,這樣的作坊被稱為顆粒廠。工藝非常簡單:將收購來的各種廢舊編織袋經粉碎機粉碎后,送入一個長六七米、寬與高均約1米的水泥池中,這個池子被稱為“攪籠”,就是將碎料洗滌,清洗后的碎料經熱熔后,像拉面條般抽絲、切割成約1厘米的小顆粒,便制成了成品。
洗滌需要水,也要排放污水。一名女工說,收來的編織袋裝啥的都有,廢舊編織袋上標有化肥、食品、化學品等各種不同的標志。省環監局執法人員說,洗滌編織袋排放的污水中污染物質非常復雜,直接排入滲坑,環境隱患非常大,污染難以控制。
張二莊鎮第六店村是河南、河北兩省的交界地,因為有些邊界犬牙交錯,被當地稱為“插花地”。就在這個說不清是河南還是河北的地界上,一片綠綠的麥田中間,有一處約10畝的地帶上擠著10家顆粒廠。七八個大大的棕色污水滲坑將這片廠區包圍著,有的滲坑的水位遠遠高出麥田。
據魏縣環保局工作人員講,這些廠子非常難管:“河北這邊給斷了電,他們從河南那邊接;河北這邊去執法,他們說屬河南地界。每當遇到環保檢查時,企業主就以不屬我們管轄為由逃避監管。”
甘肅甘谷廢舊地膜變成污染源
近日,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田間準備春耕的農民碰到了麻煩:地里的廢舊地膜實在難以清理干凈。
“一些大片的殘膜還容易從地里扯出來,但這小片殘膜太難收拾了。”甘谷縣大像山鎮狄莊村農民狄改魯累得氣喘吁吁。他彎著腰,手拿鐵锨,一锨一锨地把地里的殘片鏟出來,對太小的不易用鐵锨挖出來的碎片,他還得蹲在地里揀。“一畝地我前后用了7天才清理完。”
近年來,地膜應用在助推甘谷等干旱貧困地區控溫保墑和增產的同時,廢膜清理也給村民的春耕備耕帶來了麻煩,更給農村的環境保護帶來了隱患,這種現象在甘肅干旱的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記者采訪沿途看到,松散的黃土里混雜著各種大小不一的白色殘膜,像是從地里長出來一樣;被揀拾出來的成片殘膜隨意堆放在馬路兩側,肆意在風中飄蕩;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淤積在溝渠里。更有甚者,一些農民干脆在路邊集中焚燒廢膜,空氣中常有一股股焦糊味兒。
不僅僅是廢舊地膜造成污染,農民的房前屋后,各種丟棄的小食品包裝袋、塑料購物袋、牛奶紙袋等隨處可見。魯海軍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來越多的包裝食品下鄉,可農村搜集、處置這些包裝垃圾的配套設施卻遠遠沒有跟上,邊遠一點的農村沒有垃圾桶,也沒有人定時清理。魯海軍痛心地表示,廢舊地膜和包裝污染正在毀壞美麗的家園,他希望農村也能像城鎮一樣,普及垃圾搜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讓農村環境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