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洋垃圾填埋場 一些地方政府被批麻木不仁
據英國報紙稱,該國上千萬噸的家庭垃圾正被傾倒到國外,這些來自可回收廢物箱的垃圾正被運往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大部分最終進了填埋場。
眾所周知,垃圾的存放和處理,對生態環境和群眾健康的危害之大,難以用金錢來衡量。這次,英國本地媒體揭露出來的垃圾傾倒事件讓國人得知,我們的土地竟然成了另一國的垃圾處理地,這無疑讓我們感到憤怒和擔憂。
“洋垃圾”入境有國際貿易上的因素。一些西方國家實行國際貿易雙重標準,一方面批評別國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又以貿易自由化為借口,把本國的危險廢物源源不斷地轉移他國,或以直接貿易形式向別國輸出在西方國家禁止生產的高污染產業或項目。這種虛偽的做法,理應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和反對。
然而,更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和重視的是,盡管我國早已出臺了《環境保護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10多部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其共同的缺陷就是關于垃圾流向的問題規定很少,甚至對日漸龐大的“洋電子垃圾”進口,也沒有完整的監管配套細則。這無疑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寬松的環境。
同時,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洋垃圾”入境麻木不仁、漠然視之,也在客觀上助長了“洋垃圾”的傾瀉。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聯滘村就曾因“洋垃圾村”而聞名中外。當地不僅來者不拒,甚至將廢物傾瀉當成支撐地方經濟的產業、項目而默許或扶持。如此不加分析和嚴格把關地“拿來”,換來的必定是巨額的污染成本。
因而,面對“洋垃圾”入境,我們一方面必須立即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堵住“洋垃圾”的監管漏洞,規范垃圾回收市場;另一方面,應加大環保懲治力度,尤其是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守關”不力者,應嚴懲不貸。中國不是“洋垃圾”的集散地。對那些向別國輸出垃圾的國家,我們應該堅決地說“不”。 (馬廣志)